香港居住地方叫什么?
香港没有“小区”的概念,只有“住宅单位”(简称“单元”)和“私人楼宇”(简称“楼宇”或“屋村”)之分。 前者是指由政府统一规划,开发建设的,一般由50户左右组成的住宅社区,有公用的地方如花园、停车场等,但一般来说没有物业管理的服务。
后者是已经发展成熟的,由私人开发商开发的,以一户为单位,拥有独立产权的住宅区。通常来说,这些住宅区有较完善的管理系统,比如小区有24小时保安,电梯有人管理维修等等。
当然,有些老房子是没有保安的,或者说是半自助式物业管理,这种一般都是以前遗留下来没来得及改造的旧房子了。
另外,香港还有一种公屋——即政府提供的低租金住宅,每一家有一间住房面积相当的小房间,共用厕所、厨房和其他公共空间。不过,这类房屋数量很少,并且要抽签决定,难度很大。
在大陆人们居住的地方叫“住宅区”或者“社区住宅区”,简称“住区”。而在香港人居住的地方和大陆的叫法不一样,香港人叫做“居屋”,那么这个“居屋”到底是怎么来的?它有哪些建筑特征?它的户型有什么区别?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香港人居住的“家”都是怎么来的。
其实“居屋”是一种英文的粤语拼音简称,全称的中文是“政府居者有其屋计划出售单位”。“居屋”计划于1977年推出,香港政府以“居者有其屋”为本,让低收入和基层的家庭能更易置业。政府提供土地和其他建设协助,并通过市价优惠的方式直接把单位出售给居民,是政府重要的安顿房屋政策,目的在于解决香港大部分普通民众的居住困难。
早期的“居屋”建于新市镇或市区旧楼原址,后来因为土地资源的愈发紧张,更多建于新界偏远地区。“居屋”一般户型不大,多为一房、二房、三房,面积从20多平方到60多平方不等,多为低密度布局,容积率较低,一般在2.5以下,居住舒适度还比较高。
后期政府为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又推出了“绿表居屋”和“港人首次置业”两种类型。“绿表居屋”是考虑到香港一些居民居住在环境较恶劣的地区,政府为了改善这部分居民的居住水平,并解决香港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推出的新版“居屋”,以低于市场1/3的价格分配给在旧区的住户,以此促进旧区重建。
“港人首次置业”是政府针对刚进入社会或收入较低的年轻人居住困难的问题提出的“居屋”新计划,旨在让初踏入社会的年青人或低收入家庭都能够以实惠的价格首次置业(香港首次置业可以免收差饷)。这种“居屋”多建于新界偏远地区,户型更小,基本是一房、两房为主,土地使用上容积率提高到5以上,为高密度、高强度开发。
因为土地资源的缺乏,所以居屋是修建在政府的“官地”上,政府统一规划和管理。因为“居屋”是保障性住房,所以不能自由买卖,自住5年后只能转售给政府,政府按市场价9折的标准回收再分配。当然政策是随着房价变化而不断调整的,后来为了吸引更多的港人购买,政策又调整可以卖给香港的“绿表人士”(“绿表人士”是指并没有持有任何物业的香港永久性居民,可以申请购买“居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