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新专业好不好?
先放结论,新专业好不好因校而异、因人而异。 简单说就是,如果学校好(尤其是重点名校)、老师好(特别是能够给本科生足够参与度、带本科生做项目的老师),那么无论这个专业是新专业还是老专业都是非常好的;反之则一般般。 举个例子就容易说明问题:我本科是在某985学的信息安全,算是学校的冷门专业吧。但我在的四年遇到了很好的老师,不但课上得很好,还给我们很多机会接触前沿理论和实验项目,我的本科生科研也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开展的。虽然当时这个专业的热度非常高,但是就我个人而言绝对属于物超所值——除了本专业理论体系建立之外,我还掌握了计算机学科很多重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例如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并且这些知识现在仍然为我所用。所以我觉得我四年的大学本科生活一点也不输其他同学。
同样,如果我大学时遇到的是另一种老师,可能我现在对这个专业就会印象分大大折扣。所以,是不是新专业这个问题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遇到的老师怎么样。 现在回忆起来,我对自己本科时期的最大满意度就是因为遇到了好的老师和好的平台,使得我能有如此大的收获。不管选什么学校什么专业,关键还是要遇到好的老师~
随着社会高速发展和需求的多样化,近年来国家对专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的力度也不断加大,新专业数量也在不断增多。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显示,2012年~2020年间,新增备案专业数千个之多,涵盖13大类92种专业,其中工学类相关专业占据“大头”,占比接近五成。
从今年的新增备案本科专业名单来看,共有31个,包括碳储科学与工程、空天机电一体化、生物育种科学等。据不完全统计,已有北京大学、中国石油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等18所高校开设碳储科学与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据专家分析,新专业设置主要从国家层面和学校层面两个维度考量。国家层面主要聚焦于国家战略、科技发展、社会需求及人才培养缺口等,学校层面考虑的更多是与本校、本地区、相关行业的契合度以及社会需求与趋势。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新专业并不等同于就业率高、高薪等。
专家提醒,“新增专业”并不完全等同于“热门专业”。新专业并非“包就业”的保险箱,考生和家长要理性、全面看待专业,要明确自身诉求,综合考量、慎重选择。